9170官方金沙入口会员登录-金沙9170手机登录

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 理论解读

黄群慧: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使命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8-28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使命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文 · 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8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从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到2035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提出了基本原则、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工作重点,对现代化新征程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形成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体制机制,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和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体、重要力量。现代化新征程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求,需要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要求,聚焦其功能定位,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具体而言,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应着重推进以下重点改革任务。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组建,总体上国有经济更加聚焦于国家安全、国家战略、国民经济命脉、公共服务、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的领域,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但是,应该认识到,面对现代化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层次演进,改革发展任务日趋艰巨复杂,国有经济布局还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新征程的要求,国有经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功能使命还需要更好地发挥,即发挥国有经济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战略功能。
因此,需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有效发挥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功能和运营公司资本运作功能,推动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增强重要资源托底保障作用,更好发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用,聚焦国资国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功能使命,推动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
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使命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理由,强化国有企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使命担当,是新征程国企改革发展的逻辑基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这意味着,面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建设伟业,国有企业需要更加聚焦自己的核心功能,围绕着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一方面,要基于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进一步具体科学完善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在公益类、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分类的基础上,要具体界定每个企业的核心功能,尤其是要明确国家安全性、公共服务性、应急性、公益性、战略性、前瞻性业务,具体形成动态性业务目录清单,促进商业类企业中的公益性业务以及公益类企业功能内容具体化,统筹处理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加快核心功能业务分类核算、分类考核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另一方面,围绕企业使命和核心功能,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在资本运作上,加强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在进行业务的核心功能保障性评估基础上,推动国有资本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中;在生产经营上,国有企业要通过在市场竞争中公平竞争,聚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形成高经营效率、高产出质量、高管理水平体制机制,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

健全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原始创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进入现代化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需要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在我国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总体上在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研发投入,还不能充分适应原始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未来技术、未来产业布局还相对滞后。欧盟发布的《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2022)》数据表明,2500家大企业中的中国678家大企业研发强度为3.6%,美国822家大企业研发强度是7.8%,中国大企业研发强度水平不及美国大企业的一半水平。
从科研体制机制上看,中央企业的研究激励约束机制、组织管理制度、人才支撑体系都不太适应原始创新的需要。因此,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全面创新体系,优化基础创新生态,完善原始创新机制,健全人才体制机制,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完善未来产业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促进人才、技术、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挥央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主力军作用。

建立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深化分类改革
分类是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无论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还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建设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都需要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基础上,深入推进和实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而这对国有企业改革而言,需要以分类改革为切入点进行系统地、协同地全面推进各项企业改革。
虽然经济学界大多研究都建议从市场结构维度,如竞争性和垄断性的行业属性来划分国有企业,但更能体现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要求的是基于企业使命导向的分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要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2015年8月发布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分类改革的思路,提出通过界定功能,把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从企业运行逻辑看,企业功能定位可以归结为企业使命,使命决定战略。对企业进行功能定位、分类改革与分类考核评价,归结起来是要对企业履行的战略使命进行全面评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时代以来分类改革分类考核的经验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以此为抓手,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和分类核算,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设立国有企业的初衷,实现国家使命要求。
这要求探索明确“因业制宜”的企业功能定位、“因企制宜”的企业使命要求,根据其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确定每家企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科学、量化、可视的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导向、战略要求,充分体现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差异性的精准把握。在评价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前提下,建立具体的“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夯实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决策基础。这是基于使命导向的分类改革发展理论的制度化设计,对于新征程下深化国有分类改革与发展,对于国有企业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体制,应该由宏观经济体制、市场体系和微观企业制度构成,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就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企业制度。
对应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制度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又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市场化改革方向。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具体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要积极探索完善党组织管方向、把大局、促落实,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具体运行机制,实现协调运作、有效制衡。
要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感角度,充分认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意义。所谓世界一流企业,是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具有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等显著特征。世界一流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没有一批世界一流企业的支撑,2035年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不可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2050年不可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注意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追求卓越、不懈地奋斗的商业精神,发挥企业家追求多元价值、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发挥企业家勇于创新、不畏风险、管理卓越、创造价值的优秀能力,通过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趋势有效提升企业技术牵引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力,通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全面提升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力,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提升企业现代治理和管理能力,通过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快速提升企业的全球影响力,从而形成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坚持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这意味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还具有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市场环境的重大意义。尤其是构建统一大市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有利于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正是基于这方面原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要求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目的在于推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建设不同所有制企业协同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生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使得各类市场主体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市场经营等过程中得到平等对待。

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进”“共强”“共优”的共同发展格局,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全面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来源:国资报告

Copyright © 2022 皖ICP备2023002779号-1 9170金沙登录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